164
浏览标题:徐再思的《水仙子·夜雨》——一场秋夜的思念与忧伤
“一声梧叶一声秋,一点芭蕉一点愁,三更归梦三更后。”这是南宋诗人徐再思创作的《水仙子·夜雨》中的名句。这句诗意味着:秋夜中,梧叶沙沙作响,凄婉的秋声呼啸而过;芭蕉叶下,寂寞的忧伤渗透在空气里;三更时分,人们依然无法安眠,思乡之情折磨着心灵。这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,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,抒发了作者思乡怀旧之情。
秋夜,是徐再思笔下的一个寂寞的季节。在这个季节里,大自然的喧嚣与繁华仿佛被抽空,只剩下那一片片枯黄的叶子,沙沙作响。诗人将秋声与芭蕉声相联系,表现了季节的萧瑟与内心的忧伤。一声梧叶一声秋,让人感觉那秋声是那样凄婉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。而芭蕉叶下的寂寞,更是加深了这种忧伤,让人产生一种无法名状的孤独感。
三更时分,人们依旧无法安眠。在诗人的笔下,三更后是另一个世界,是人们思乡怀旧的时刻。三更,是人们离乡背井的时候,是孤独与忧伤的高潮。这里的“归梦”,意味着诗人无法入睡,思念家乡。三更归梦三更后,表达了诗人在梦中也无法忘怀家乡的愁绪。
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,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与季节的萧瑟联系起来,形成一种独特的意境。这种意境让人感受到了季节的无奈与忧伤,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思念。
在我国古典文学中,有许多优秀的诗人通过描绘秋夜景象,表现了内心的孤独与忧伤。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这里,诗人用广袤的景象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。又如宋代诗人辛弃疾的《青玉案·元夕》:“绿肥红瘦斗,满地梧桐半死。夜来,月转人转,花落谁寻?”这里,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,表现了内心的忧伤与思念。
总之,徐再思的《水仙子·夜雨》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,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。这句诗意味着:秋夜中,梧叶沙沙作响,凄婉的秋声呼啸而过;芭蕉叶下,寂寞的忧伤渗透在空气里;三更时分,人们依然无法安眠,思乡之情折磨着心灵。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了季节的无奈与忧伤,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思念。